Deliveroo戶戶送撤出香港的原因分析
- ctfm214
- 3月10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2023年11月,國際外賣平臺巨頭戶戶送(Deliveroo)宣布全面退出香港市場,結束了其在該地區長達7年的運營。這一决策引發廣泛關注,背後涉及多重複雜因素的綜合作用,包括市場競爭白熱化、運營成本高企、持續盈利困境、全球戰略收縮以及疫情後消費習慣變化等。
一、香港外賣市場的激烈競爭
香港外賣市場長期呈現*“雙雄爭霸”格局*,由Foodpanda和Deliveroo主導,但兩者競爭异常激烈。
市場份額失衡:根據2022年數據,Foodpanda占據約60%的市場份額,而Deliveroo僅約35%,且差距逐年擴大。Foodpanda通過更密集的廣告投放、更低傭金率及與本地餐飲品牌的獨家合作搶占先機。
本地化策略不足:相較于Foodpanda深耕本地中小型餐廳,Deliveroo更傾向與國際連鎖品牌合作(如Shake Shack、Five Guys),但此類高價定位在香港“快節奏、高性價比”的外賣需求中滲透率有限。
新競爭者衝擊:2020年後,香港本土平臺如“Keeta”(李家誠旗下)憑藉資本優勢和本地資源加速布局,進一步擠壓市場空間。
二、高昂運營成本壓縮利潤空間
香港獨特的城市環境推高了外賣平臺的運營成本:
人力成本飈升:外賣騎手薪酬水平位居全球前列,時薪可達60-80港元,且需承擔保險、獎金等福利。據行業估算,Deliveroo在香港的騎手成本占總營收比例超過45%,顯著高于其他市場。
物流效率挑戰:密集的高樓大厦與狹窄街道導致配送耗時增加,平均每單配送時間比新加坡市場多出15分鐘,單位訂單成本上升約20%。
商戶傭金壓力:爲吸引餐廳入駐,Deliveroo在香港的傭金率長期維持在25%-30%,低于部分市場(如英國的35%),但高租金環境下商戶對成本更爲敏感,合作粘性較低。
三、持續虧損與投資者壓力
Deliveroo自2016年進入香港後始終未能實現盈利,母公司面臨資本市場壓力:
財報數據顯示:2022年Deliveroo亞太區虧損達1.2億英鎊,其中香港業務貢獻超六成。公司全球戰略重心轉向歐洲(貢獻80%以上營收),需削减非核心市場投入。
股價表現低迷:2021年上市後股價累計下跌超70%,投資者要求縮减燒錢業務。退出香港可節省每年約5000萬英鎊運營開支,用于提升歐洲市場技術升級與幷購。
融資環境收緊:全球科技行業融資寒冬下,母公司需優先保障現金流,香港作爲“小而難啃”的市場被戰略性放弃。
四、疫情後消費習慣與行業轉型
疫情初期外賣需求激增,但後期形勢反轉:
堂食復蘇衝擊:2023年香港解除防疫限制後,餐飲堂食率恢復至疫情前90%,外賣訂單量同比下降25%,行業整體增長放緩。
用戶補貼依賴:Deliveroo依賴“滿减優惠”維持用戶活躍度,但補貼退坡後訂單量驟减,部分區域月活用戶流失率達40%。
行業整合趨勢:全球外賣平臺進入存量競爭階段,通過市場收縮、裁員(如Deliveroo全球裁員9%)和業務剝離實現精細化運營,香港成爲戰略調整的犧牲品。
五、監管環境與地緣因素
勞工權益爭議:香港外賣騎手多次發起抗議,要求改善薪酬及工傷保障,平臺合規成本上升。
地緣經濟風險:中美關係緊張背景下,外資企業對香港市場的長期穩定性評估趨于保守,部分資本選擇撤離。
總結
戶戶送撤出香港幷非單一因素所致,而是市場內卷、成本失控、盈利無望、戰略轉向等多重壓力的必然結果。這一事件亦折射出全球共享經濟平臺在區域化擴張中的普遍困境——如何在高度差异化的本地市場中平衡規模與效益。未來,香港外賣市場或將進一步向頭部集中,而消費者的選擇减少可能導致服務費上漲與創新動力不足。
Comments